提要文摘: | 罗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, 是王政时代、共和国时代、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城, 今天依然是意大利的首都。由于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, 又因其在历史上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“纪念性”特征, 因此城市景观保存良好。12世纪以来, 教廷、贵族以至平民, 对古罗马进行探究的兴趣日渐浓厚, 由此逐渐孕育了科学和实证的古迹研究, 尤其是对古代建筑、对大理石雕塑铭文的研究、考证更是持续不断。但是, 由于早期的研究缺乏科学、系统的准则, 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, 没有建立完备的记录规范和体系, 留下的文献多属于建筑遗迹的目录集, 对遗迹性质的辨认与判断有不少谬误。18世纪末古典学科正式创立, 罗马城考古自此开启了新的阶段, 在理念、程序、方法和技术上都确立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原则, 开始注重对遗址的整体性和研究性的发掘, 并建立考古记录的规程。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 将城市的空间布局视为各种关系和流通通道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, 在此前提下集中讨论 (1) 明确城区和城郊的范围和布局 ; (2) 按功能对建筑遗迹的空间分布进行聚类分析 (功能分区) ; (3) 功能分区的大致形态和配置组合关系, 结合空间结构要素和流动模式, 推演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。 |